中国游戏产业复兴:跨越防沉迷的挑战与机遇九游娱乐
近年来,中国的游戏产业如同一艘驶向希望的航船,经历了浪潮的拍打与风雨的洗礼,终于在2024年迎来了新的曙光。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报告,2024年中国游戏市场规模达到了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游戏用户的规模也达到6.74亿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进,游戏产业在这座高耸的防沉迷大山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与伽马数据共同编制的《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发布,其中提到2024年国内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占比达到了75.1%,较2021年增长了37.2个百分点。同时,每月不消费或消费在30元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比高达82.55%。这一系列数字无疑是监管政策成效的体现,而这一切,正是在2021年实施的史上最严的「未成年人防沉迷」规定后逐步显现的。
回顾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这一通知从游戏时长、游戏充值、信息认证等多个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管理,为游戏行业划定了新的边界。自此,「未成年人防沉迷」不仅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性保障。大多数游戏厂商也逐渐深化了自我审查,腾讯的「人脸识别」系统以及盛趣游戏结合AI的防沉迷策略,很好地应对了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系统的问题。
腾讯游戏在今年的产业年会上再次展示了其在防沉迷工作上的最新进展,例如多方位优化人脸识别技术以防止未成年人通过花费巨资租借成年人的账号,还有强化的充值确认提醒措施,确保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孩子的游戏消费。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为未成年人创造了一个更安全的游戏环境,同时也有效地堵住了可能出现的漏洞。
在这些严谨举措的背后,腾讯2023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未成年人流水和游戏时长的占比均已降至0.7%和0.4%,与三年前相比均下降超过90%。此外,根据黑猫投诉的数据,2024年1至7月涉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有效投诉量较2022年同期减少了22.5%。这些结果彰显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新规的逐步有效。
报告中还指出,游戏在未成年人网络娱乐中的比重为13.47%,低于观看视频和听音乐,成为未成年人最青睐的第三大娱乐选择。这表明在多重因素的压制下,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和消费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未成年人防沉迷」已不再是当前游戏行业的核心焦点。
随着防沉迷问题的逐渐解决,中国的游戏产业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监管环境来看,截至2024年11月19日,版号的发放总数已经达到1267款,其中国产版号1170款,受疫情影响的2022年仅为512款。这一数字的回升,标志着游戏产业的健康成长,以及对于新产品逐步开放的大门。同时,中宣部出版局的高层也表示,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网络出版科技创新引领计划,推动游戏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中国游戏的舆论环境比以往更加宽松。《黑神话:悟空》等一系列优秀产品的推出,让游戏在大众心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断攀升,59.07%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过度沉迷,适度游戏是可以接受的,16.67%的家长会乐于和孩子一起游戏,这样的家长态度无疑促进了家庭对游戏的理解与接受。
从产品角度看,2023年涌现的诸多新游如DNF手游、三角洲行动、恋与深空、鸣潮等表现亮眼,市场的畅销榜显著改善,显示出游戏行业活力的恢复。值得注意的是,主机游戏、小游戏、多端产品在今年的表现同样出色,尤其是小游戏与多端产品,更是推动了游戏用户规模的扩大,丰富了游戏的产品形态与体验。
经过数年的调整与转型,中国游戏行业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前几年谈及的裁员、亏损已渐行渐远。相反,业界对于新产品的期待与新赛道的开拓充满信心,这正是行业蓬勃发展的良好信号。
当我们回顾由于2021年未成年人防沉迷新规所带来的短暂发展滞缓时,会发现这反而是为行业整理疏通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次契机。作为一个发展仅20年的新兴产业,中国游戏行业难免在迅猛发展中出现问题,而此次的防沉迷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全体从业者思考游戏的本质与价值。
中国游戏产业如今已迎来了全方位竞争的新局面,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为中国游戏此次“跨越防沉迷这座大山”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中国游戏正朝着更广阔的星辰与大海进发。用心去玩,用心去创造,中国游戏的崛起正在如火如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